东盟观察丨专访德勤金凌云:中国全链条出海重塑全球产业链,对东南亚投资带动产业升级
- 时间:
- 浏览:3
- 来源:加密货币资讯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胡慧茵 博鳌报道
面对逆全球化浪潮,中国企业要如何破局?当前中国企业出海,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
上述这些话题,是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热议的焦点。与会嘉宾为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开出“良方”——以全球化视野和本地化运营的双轮驱动,构建可持续国际竞争力。
论坛期间,德勤全球中国服务部主管合伙人、德勤中企出海服务主管合伙人金凌云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布局已迈出了积极的步伐,而且主要呈现出三大趋势——新业态、新市场和新挑战。他表示,首先,当前中国海外投资已经过了大规模并购的时期,取而代之的是更具中国特色的多元化全球化模式;其次,在市场方面,区域布局呈现多元化,新兴市场成增长引擎;第三,在地缘政治博弈加剧与全球治理规则重构的双重压力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正面临系统性风险升级与合规体系重构的双重考验。
展望未来,金凌云认为,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将迈向“创新驱动”与“生态协同”的新阶段。一方面,企业需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出海;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正从“单点突破”向“生态协同”发展,通过技术赋能、产业链整合与本地化共建,形成“共生共赢”的新范式。
金凌云还留意到,中国企业不断加快布局东南亚市场的脚步,而且投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除了传统的绿地投资和并购,股权投资、合资合作以及产业园区开发等形式逐渐增多。特别是在数字化和绿色经济领域,中国企业倾向于通过参股、合资等方式与当地企业合作,探索市场机会。
“中国企业对东南亚的投资正在经历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从单一领域向全产业链延伸,从简单输出向深度融合迈进。”金凌云表示,这种趋势不仅为中国企业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东南亚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未来,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化和新技术革命的推进,中国企业对东南亚的投资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空间,并升级为更高层次的合作。
(德勤全球中国服务部主管合伙人、德勤中企出海服务主管合伙人金凌云,受访者供图)
中企出海三大趋势
《21世纪》:外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对外投资(ODI)数量为1853亿美元,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ODI的重要性将持续上升。您认为中国对外投资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金凌云:中国对外投资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展现出韧性与活力,通过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优化投资结构及强化合规管理,为全球经济贡献了积极力量:2024年,中国对外投资合作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态势,展现出多维度的发展成果。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627.8亿美元,同比增长10.1%。这一增长反映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布局的积极步伐。
数据显示,在上市公司方面,2024年上半年共有2882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境外业务收入,较2023年同期的2605家增长10.6%。尽管全年数据尚未完整公布,但这一增长趋势表明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持续提升,海外业务逐渐成为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
从投资覆盖范围来看,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及批发零售业,其中对东盟地区的投资增长尤为突出,增速达12.6%,主要投向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等国。
当前中企出海呈现三大趋势——新业态、新市场和新挑战。
新业态是指从大规模并购到多元化路径。中国海外投资已经过了大规模并购的时期,取而代之的是更具中国特色的多元化全球化模式。中国企业正通过全产业链优势重构全球化路径:通过全球化发挥制造优势,比如新能源等领域,中国的太阳能产业占据全球80%的产量,动力电池达到67%的全球产能占比,中国需要全球的市场和产能保持领先优势。此外,供应链协同出海趋势也愈发明显,例如宁德时代在墨西哥拟投建全球最大储能电池工厂,立讯精密依托越南基地承接苹果30%的AirPods订单。同时,更多的中国企业也转向技术输出,生物医药企业通过技术授权进入全球市场。
在市场方面,区域布局呈现多元化,新兴市场成增长引擎。过去几年,中企出海的目的地发生根本性转变,我们观察到越来越多的资本注入新兴市场,新兴市场已从辅助性节点升级为战略支点——东南亚自2018年起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首选地,中东凭借人口规模和主权基金投资成为新能源、基建合作热点。同时,中国企业通过东南亚、墨西哥等“连接器国家”构建区域供应链,但仍需应对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
在地缘政治博弈加剧与全球治理规则重构的双重压力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正面临系统性风险升级与合规体系重构的双重考验。展望未来,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将迈向“创新驱动”与“生态协同”的新阶段。一方面,企业需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出海,例如AI领域的技术合作与资本流动加速。利用在5G、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各个领域累积的优势,中国正通过“研发-生产-服务”全链条出海重塑全球产业链格局。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正从“单点突破”向“生态协同”发展,通过技术赋能、产业链整合与本地化共建,形成“共生共赢”的新范式。
中国对东南亚投资向产业链中上游延伸
《21世纪》:2024年中国对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用于生产的中间品出口增加,您如何看待中国对东南亚投资步伐加快,并且中国对东南亚的产业转移正向产业链中上游加快延伸的发展态势?中国和东南亚经济合作受到哪些影响?
金凌云:东南亚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热门地区,其经济快速增长,人口结构年轻化,为中国传统产业转移和新兴行业如跨境电商、移动游戏等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东南亚已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首选目的地,美国则下降至第三位。
近年来,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投资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在生产中间品领域的出口增长显著,这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全球价值链布局的重要变化。这一趋势不仅体现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变化,也为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深层次来看,中国对东南亚的投资加速主要源于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首先是产业升级和成本压力的驱动。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环保要求的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开始寻求向外转移。而东南亚地区凭借其较低的成本优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成为中国企业理想的承接地。其次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RCEP的实施进一步降低了区域内贸易壁垒,为企业在东南亚投资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RCEP框架下,区域内中间品贸易占比从2021年的64.5%跃升至2023年的66%。东南亚作为关键节点,其供应链扩张韧性持续验证中国产业链重构的战略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东南亚的投资已经不仅停留在加工制造环节,而是逐步向产业链中上游延伸。例如,在电子设备、机械设备等领域,中国企业在东南亚的投资更多集中在研发、设计和高端制造环节,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正在从简单的产能输出转向更高附加值的价值链整合。华为、传音等企业采用“总部创新 - 海外生产”模式,既贴近市场又掌控技术命脉。德勤研究发现,东南亚订单增长中,63%依赖中国上游配套,如越南布料订单90%依赖中国供应商。这种转变助力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也带动东南亚国家的技术升级和工业化进程。
通过产业转移和投资合作,中国与东南亚形成了更为紧密的供应链网络,增强了区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中间品出口的增加带动了区域内贸易规模扩大,同时也促进了技术和服务贸易的增长。总体来看,中国对东南亚的投资加速和产业链延伸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体现。
随着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中资企业加快布局东南亚,尤其在数字科技、绿色能源及智慧城市等领域。在投资形式上,中国企业对东南亚的投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除了传统的绿地投资和并购,股权投资、合资合作以及产业园区开发等形式逐渐增多。特别是在数字化和绿色经济领域,中国企业倾向于通过参股、合资等方式与当地企业合作,共同探索市场机会。
中国企业对东南亚的投资正在经历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从单一领域向全产业链延伸,从简单输出向深度融合迈进。这种趋势不仅为中国企业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东南亚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未来,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化和新技术革命的推进,中国企业对东南亚的投资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空间并升级为更高层次的合作。
中企主动融入并重构全球价值链
《21世纪》:近年来,中国企业出海设立办事处和销售网络等主要机构成为一种热潮。这显示出中国企业出海有怎样的动力和构想?
金凌云:近年来,中国企业纷纷选择在海外设立办事处和销售网络,这一现象折射出中国企业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同时也反映出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趋势和新诉求。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不仅是企业扩张的简单表现,更是中国企业在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中展现出的战略思维和长远构想。
首先,这种趋势反映了中国企业全球化布局的内在动力。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内市场已进入成熟阶段,内需增速放缓倒逼企业寻找新增长空间。通过在海外设立办事处和销售网络,企业能够更直接地触达目标市场,了解客户需求,从而实现业务的多元化和国际化。
其次,我们看到了中国企业对全球价值链的主动融入与重构。过去,中国更多是以代工生产和组装制造的角色参与全球分工,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市场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占据一席之地。通过在海外设立销售网络,企业可以更好地掌握终端市场的动态,推动产品的迭代升级,甚至反哺国内的研发和生产体系,形成良性互动格局。
另外,这一现象也与中国企业对风险管理和供应链韧性的重视密切相关。近年来,全球供应链的不稳定性有所上升,诸多外部因素对企业经营带来了较大考验。通过在海外建立办事处和销售网络,企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风险,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同时,这也是企业构建多元化供应链的重要举措之一。
设立海外销售网络还反映了中国企业对本地化运营的探索。简单的出口模式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需求,而通过建立本地化的销售和服务团队,企业能够更精准地把握消费者偏好,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这种本地化运营不仅提升了客户体验,也帮助企业建立起更强的竞争壁垒。例如,中国家电企业在中东、非洲等地设立销售网络,不仅是为了开拓市场,更是为了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和消费习惯,推出更适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
中概科技股热显示外资对中国市场信心
《21世纪》:今年以来,中国资产的表现吸引了国际投资者的关注,特别是DeepSeek概念带来的中国资产上涨热潮依然在持续。您如何看待外资涌入中国资产,特别是产生中概科技股热的现象?您认为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出海将有怎样的投资机遇?
金凌云:今年以来,中国资产的表现的确吸引了国际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以“DeepSeek”概念为代表的科技股热潮,凸显了中国在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潜力。这一现象的背后,既有中国经济复苏和政策支持的因素,也有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日益突出的地位作为支撑。
外资涌入中国资产的现象,反映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市场长期向好的信心。尽管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波动,但中国市场的韧性和成长潜力仍然显著。特别是在政策层面,中国政府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此外,人民币资产的相对稳定性也成为外资青睐的重要原因。
而“中概科技股热”的出现,则是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力提升的一个缩影。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中国在AI芯片、智能硬件、大数据应用等领域取得的突破,不仅在国内市场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开始走向国际市场,赢得了全球投资者的关注。
就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出海机遇而言,未来几年将是一个关键窗口期。首先,中国在AI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应用方面已经积累了深厚的经验,特别是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自动驾驶等领域,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全球领先水准。这些技术的输出,不仅能够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还能为中国企业打开新的收入增长点。
其次,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加深。人工智能技术作为这些领域的核心技术支撑,将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例如,中国的AI企业在中东、东南亚等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中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中国将成为全球科技合作桥梁
《21世纪》: 面对美国推行“脱钩”的挑战,未来要如何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对于亚洲地区来说,未来要如何把科技创新成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有机的衔接?
金凌云:面对美国推行科技“脱钩”的挑战,国际社会需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和务实的行动,构建包容、互惠的科技合作新格局。
首先,强化多边科技合作机制至关重要。通过参与和推动如G20科技创新部长会议、金砖国家科技创新合作等多边平台,有效凝聚共识,推动技术共享与联合研发。与此同时,深化双边科技合作也不容忽视,建议强化区域合作,形成示范效应。在区域层面,欧盟、东盟等区域组织已开始探索科技合作新模式。例如,东盟正在推动“东盟数字愿景2025”,旨在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类似的区域合作模式可以为全球科技合作提供有益借鉴,通过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开展联合研发项目等多层次的合作模式缓解地缘政治压力,共同应对全球性科技难题,为科技创新注入更多活力。
另外,推动科技开放创新是关键。未来的科技合作不应局限于政府间合作,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强与国际科技界的交流与合作,能够有效促进科技成果的全球共享与应用。
对于亚洲地区来说,未来要把科技创新成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有机衔接。一方面,技术创新驱动是核心。依托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推动区域内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新兴产业的培育,能够有效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前提。亚洲地区应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通过共建5G网络、数据中心和跨境电商平台,打造区域内高效的数字贸易通道,能够为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提供坚实支撑。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加强区域科技合作平台的建设。如建立亚洲科技园区联盟、亚洲科技创新中心等开放性平台,能够促进区域内科技资源的共享与流动。同时,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同样重要。通过技术转让、合资合作等方式,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另外,加强政策协调也是必要之举。亚洲各国政府应共同努力,制定统一的科技政策和标准,为科技创新与经济一体化的衔接提供制度保障。
面对科技“脱钩”的挑战,唯有坚持开放、包容、合作的态度,才能实现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亚洲地区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协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迈向更高水平,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也将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提供重要启示。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可以在技术输出、资金支持、政策协调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通过推动高水平的开放合作,中国有望成为连接亚洲与世界的桥梁,助力全球科技合作迈向新台阶。
特朗普关税"风暴"重挫亚太股市,日韩分别收跌4%和3%
猜你喜欢